嶺南杏林,熱潮奔涌。今天(5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規劃美好藍圖,作出具體部署。
這意味著我省從傳統的“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進發,邁出了重要一步,對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和諧廣東,造福人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為什么建“強省”
改變“大而不強”局面
為什么要建設“中醫藥強省”?
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張德江首先提議,省委、省政府集體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其源于對廣東歷史、現實,以及全國乃至世界潮流的深度透視。
盤點“家底”,廣東中醫藥文化積淀深厚,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社會基礎,中醫藥事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嶺南的亞熱帶氣候又極利于中藥材繁殖生長,發展中醫、中藥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發展總體是“大而不強”,存在資源分布城鄉失衡,中藥產業增長方式粗放,中醫院特色不明顯,法規未完善,搶救古方不夠等“短板”。
放眼全球,“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前所未有地凸顯了傳統中醫藥的強大生命力和現代化發展的廣闊前景,歐美日韓等國紛紛搶占天然藥物的“黃金領地”;環顧國內,全國性的“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熱潮迭起,華東、華南、川渝、京津、吉林幾大區域激烈競爭。
從現實看,中藥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數據顯示,廣東省中藥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不小。2003年廣東中藥總產值達到80億元,占全國的比例僅以0.4個百分點低于吉林省的10.9%,名列第二。而銷售收入則占全國總銷售收入的9.6%,居全國第一。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中醫藥強省,完全可以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把這一中華瑰寶變成取之不盡的“金礦”。而從當前來看,中藥簡、便、驗、廉的特點,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大有裨益。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廣東作為中醫藥大省,必須以更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更長遠的眼光和智慧,精心謀劃全省中醫藥發展的未來。
2004年2月,張德江在一份批示中提出了建設中醫藥強省的命題。隨后,他又多次批示。2005年4月,省政府成立了省中醫藥振興計劃領導小組,張德江和黃華華省長親任顧問,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鐘陽勝任組長,游寧豐、雷于藍、姚志彬等省領導任副組長。領導小組集中了發改委、財政、科技、經貿、衛生等部門的力量,拉開聲勢浩大的調研,集益眾智,籌劃中醫藥強省的建設事宜。
憑什么建“強省”
眾多“第一”得天獨厚
建設“中醫藥強省”,我們有什么優勢?
在中醫方面,除了有廣東老百姓的深厚信賴基礎,資源總量和效益近年來更有長足進步,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水平居全國先進行列。目前,全省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院發展到141個,中醫醫院病床17898張。廣東省大部分綜合醫院設立了中醫科,有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提供中醫藥服務。2003年全省中醫診療3283.9萬人次,住院服務量為35.12萬人次,平均每位醫師年診療2839.3人次(列全國第一位),平均每所中醫院每天診療771.30人次(列全國第三位),病床使用率為69.41%(列全國第六位)。這些就是我們建設中醫“名院”、“名科”、“名醫”的良好基礎。
廣東也是中藥大省,生產歷史已有1300年,陳李濟、王老吉、潘高壽等一批百年老字號至今光彩耀世。藥材種類共2645種,占全國的20.7%.中成藥工業因為起步早,企業實力及品牌影響有一定的先發優勢,近幾年穩步發展,并呈現加速集約化的良好勢頭。2004年全省中藥產業銷售收入74.5億元,占全國8.4%,位居第一;中藥飲片加工利潤和中成藥制造業利潤分別居全國同行第4位和第3位。中藥產業生產、銷售、品種、效益等方面一直居全國各省市前列。
另外,中醫醫療、教育、科研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體系基本形成。我省擁有一批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先進的高等醫學院校及三所國家級重點中等中醫藥學校,既為我省培養高、中等學歷中醫藥人才,又為我省培養非學歷在職中醫藥人才提供了豐富的辦學資源。目前已建成國家級中心、重點實驗室、基地4個,部省級中心、重點實驗室(研究室)及基地19個,青蒿素類藥物防治瘧疾等一批標志性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并在全國率先建立起配套的現代中藥研制開發技術創新鏈……
怎樣建設“強省”
大會將亮新招實招
廣東如何從“中醫藥大省”邁向“中醫藥強省”?我們將拿出哪些新招實招高招?
在本次大會召開前夕,記者走訪調研和文件起草小組的同志、學界業界的資深人士,大家精神振奮,獻計獻策,捧出了一個個“金點子”:
———各級政府應將中醫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強中醫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政策引導,重點扶持,提高中醫行業整體水平;
———構建國內一流的中醫醫療體系和服務網絡,到2010年建成一批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
———做大做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醫藥產業,培育出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和一批制造技術先進、國際知名的中藥企業;
———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現代中醫藥研發體系,全面提升中醫藥自主創新能力;
———發展和完善中醫藥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結構優化、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大力宣傳引導全社會尊重中醫、使用中醫,塑造“名院、名科、名醫、名廠、名店、名藥”品牌,營造獨具嶺南特色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
這一個個“金點子”,經過討論,一旦變成現實舉措,將成為巨大的推動力,使廣東在建設中醫藥強省征程上一往無前!(編輯:譚禮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