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涼茶標準”在期盼和質疑中行進
發布日期:2007/08/11
金羊網 2007-08-07 12:04:17 | |||
■新快報記者 黃海昀 實習生 于濤 近幾年來,廣東涼茶發展躥紅之勢令人嘆為觀止。2006年,借申遺成功,涼茶行業400萬噸的總年銷量歷史性超過可口可樂在華銷售,成為了飲料行業引人注目的一支新貴力量。王老吉、黃振龍、鄧老、星群夏桑菊、清心堂等一批明星涼茶品牌也日漸為消費者熟識,前景十分看好。但在 行業標準 現時所急 2006年,隨著涼茶業的欣欣向榮,行業標準的訂立就走上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議事日程。“此舉就是為了規范行業、凈化市場。”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張俊修對記者說。長期以來,群雄亂戰,無序競爭和隨之引發的種種市場丑惡行徑始終是這個行業的“頑疾”。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廣東大大小小的涼茶品牌多達200來個。少了統一行業標準的規范,有不少品牌在產銷上各顯神通。除了傳統的祛熱除濕,某些品牌鼓吹其“新產品”有治療肺病、皮膚病的效果。有的為了“兌現”功效,添加西藥成分。有關監管部門就曾在順德查處過一起涼茶添加西藥成分的惡劣事件。 同樣,行業標準的缺失也加大了有關部門管理行業的難度。廣東省工商局有關人士表示,與紅茶、綠茶的不停抽檢不同,由于少了可以依據的統一標準,對涼茶的抽查一直未能展開。對此,質監部門也同樣感到“十分頭疼”。 2005年,突如其來的劉殿林狀告“王老吉”在先,質疑廣大涼茶品牌宣傳功效在后,驚出了廣大從業者一身冷汗,劉手中的王牌均是行業標準的缺位。這也堅定了各方當事人盡早出臺涼茶行業標準的決心。 2006年6月中旬,廣東涼茶喜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由此,21家企業和54種配方的合法地位被扶正。但此舉的公平性和科學性立刻遭到不少業內中小“良民”的質疑指責,以此映襯出對統一公正的行業標準更為饑渴的需求。 種種跡象表明,涼茶行業標準的制定不能再等了。 標準露面 引來議論紛紛 今年5月初,醞釀達兩年之久的《植物飲料(含涼茶)》,也就是所謂的行業標準終于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首度亮相。雖然這還不是行業標準的最終形態,但一個較為清晰的“行標”面貌總算出現在公眾面前。緊隨其來的是各界的議論一片。 據報道,該標準對涼茶感觀、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做了詳細的規定。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它定列了涼茶的28種基本成分。但有媒體稱:“涼茶只能由這28種成分組成。”立刻引起業界的一片嘩然。此后,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澄清道,除了目前上述所列的28種成分外,合法的配方還包括已經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54個秘方及術語在內。但鑒于秘方的保密性,沒有公布其詳細內容。此標準將來報批國家有關部門備案時,將會以不同的秘方序列號作為備案。 與此同時,參與標準制定的企業方也飽受質疑。有消息稱,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王老吉、黃振龍等行業巨頭紛紛加入決策。這又引發了業內中小企業的焦慮:行業大家會不會就此利用標準一手遮天,呼風喚雨?中小企業盤子小,資金少,很多并不具備參與對話的專業技術力量會不會被排斥在外?清心堂總經理胡彥明這樣分析中小企業在“定標”中的缺位。 而此標準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也是眾說的焦點。“從精確性的角度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清心堂總經理胡彥明表示,脫胎于食品安全標準的涼茶行業標準目前仍有很多東西尚需細化,才能更好地規范茶品質量和行業行為。 標準是把雙刃劍? 涼茶行業標準的意見征詢稿上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已經兩個多月過去了,行業標準的“定型”至今沒有出籠。消息靈通人士稱,仍有很多細節需進一步商討。那么,它現世的那一天對這個行業到底意味著什么? 市場和輿論普遍認為,行業標準出臺之后,圍繞市場展開的新一輪行業洗牌會一觸即發。屆時,很多跟不上行業標準的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面對黯然“退市”的殘酷現實。一些涼茶大品牌、大企業的產業強勢和技術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市場將再度上演大浪淘沙的好戲。 而作為涼茶質量的有力標桿,標準將得到實干企業和消費者更多的鼓掌喝彩。這不僅鞭策眾多涼茶企業狠抓質量,踐行高要求技術標準,全面提升產品品質,使消費者得實益,真受惠。而且便于主管部門在把關監督時有法可依,有利于完善高效的涼茶質監機制的建立運行。 胡彥明認為,重要的是,行業標準出臺之后,涼茶作為一個合法行業的“名分”將更為鮮明和穩固,有利于行業的保護。這樣,職業打假人乘機尋釁叩關的現象或許能得到有效遏制。此時,行業標準既是一張“濾網”,更是一堵“防火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