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林則徐送“王老吉”金字招牌
發布日期:2008/12/20
大洋新聞 時間: 2008-12-16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黃健能、黃文生
“王老吉”第三代傳人王恒裕與夫人。 |
王老吉祖居外觀。記者黃健能、黃文生 攝 |
北街碼頭送別。 |
舊北街火車站。 |
寧城火車站。 |
本報江門訊 (記者黃健能、黃文生)鐵船馱著火車過渡?牛拉消防車在江門市區大街上閑逛?江門昔日商業繁華景象重現?江門五邑人為何涌向美加淘金?
明日起,市民可以在江門市美術館舉辦的“古穗倩影暨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由中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廣州日報社、廣州市檔案館和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江門美術館、新會城市管理局、新會景堂圖書館等單位協辦)上一一品味和追憶。
300多幅記錄粵港澳歷史的珍貴老照片將帶你穿越時空。其中,江門市民紛紛向本報提供記載江門百年往事的老照片,新會城市管理局、新會景堂圖書館及眾多市民向本報提供了58幅記錄江門城市變遷、反映江門人文的老照片,本報將在這次展覽中一同展出。
據悉,江門是“古穗倩影暨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在珠三角巡回展出的第一站。
王老吉其人——
“老老實實王老吉”,這是家喻戶曉的廣東王老吉涼茶廣告語。但這也是王老吉始創人的寫照,王老吉始創人為鶴山古勞鎮王澤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間,王阿吉為草藥醫生,與其子不斷探索,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余種山草藥,配制成獨家涼茶,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因卓有功效,故極受歡迎,生意興隆,且馳名遠近。
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遷往廣州,在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王老吉”涼茶店,經營方式照舊。由于療效優異,適用面廣,價格低廉,飲用方便,不久風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裝涼茶。
至其第三代時,“王老吉涼茶”已行銷全球華人地區,其孫王裕恒1870年至港,在文武廟設店,市道興旺。隨著社會發展,“王老吉涼茶”劑型也不斷推陳出新,20世紀60年代中期,制成涼茶精,1988年又濃縮成沖劑。
王老吉涼茶:百年金字招牌出自鶴山古勞鎮
昨日,記者從江門市旅游部門獲悉,他們已把王老吉祖居納入古勞水鄉旅游保護系統。
涼茶藥方原為躲避瘟疫
鶴山市古勞鎮政府工作人員呂舜立說,王老吉的真名叫王澤邦。
當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微服入粵查煙,親身體驗過阿吉涼茶的奇妙后,派人送來了一個刻有“王老吉”三個金字的大銅壺贈與王澤邦。從此,王澤邦以“王老吉”為號,首創涼茶鋪,兼賣王老吉生藥茶包。呂舜立拿出生產王老吉涼茶的廣州羊城藥業公司制作的網頁資料給記者看。資料上面清楚地寫著這么一句話:王老吉涼茶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創立。
記者在古勞上升村上升一隊順利找到了王老吉的祖屋,好客的鄉親們熱情地迎接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并介紹了一代“涼茶大王”的生平軼事。
村民和王老吉后人介紹說,王老吉十九世紀初出生于美麗的古勞水鄉。據老人們說,“某年瘟疫流行,王老吉舉家上山避疫,得一位道長的真傳,創制一種藥茶,煲水服后強身健體,百病不侵,后來王老吉把藥方公之于眾,專為普羅百姓日常清熱解毒之用,很多人飲用后立見其效,使老百姓大為受惠,阿吉涼茶也很快聲名遠播。”
漫長的170余年中,在經歷了慈禧太后借助王老吉益智清神把持朝政;洪秀全廣州赴考王老吉救命;太平軍天京保衛戰王老吉勞軍;林則徐虎門銷煙王老吉清熱解毒被禁煙英雄送上金字招牌等大事后,王老吉扎根民間。
王老吉后人到香港發展后,在十九世紀末,注冊“王老吉”商標,是華商在港注冊商標的先驅。現在,王老吉的后人在港仍然經營藥廠和涼茶專門店,在內地則由廣州羊城藥業經營這個百年老字號。
村里人說他了不起
記者看到,王老吉祖居地是一個典型的嶺南水鄉,總共只有十來戶人家。村民主要以養魚和外出打工為主。
這個村的村民都姓王,至今家家戶戶仍保留著從祖上流傳下來的煲涼茶的習慣。王老吉祖居在一座小池塘邊,祖居不大,是一間普通的清朝建筑,屋檐下的紅色花紋依然清晰。祖居本來有兩間房,現在只剩下一間,另外一間被村民蓋新房時拆掉占用了。村子里一位阿婆為我們推開了王老吉祖居的大門。她說,聽原來的老人說,他們村子里確實出過王老吉這個人,而且鄉親們都覺得他很了不起。
華僑漂洋過海:北街碼頭送別情景歷歷在目
梳著童花頭、穿著花衣褲的小女孩,背著已經睡熟了的弟弟,來到碼頭,來送即將遠行的父親。以她的年紀,還不懂父親此行意味著什么,只是蒙蒙眬眬覺得,父親這一走,可能就跟小伙伴們的父親一樣,要好久好久才能回來,甚至可能永遠也不回來了。父親戴著老式禮帽,穿著風衣,一副出門人打扮。他微俯著身,好像正對女孩囑咐著什么。
據居住在北街的老市民黎伯回憶,此次展出的一張老照片表現的就是上世紀40年代,即將漂洋過海的江門人在北街碼頭等船的情景。
黎伯稱,當時這里設有海關、碼頭,海面上停靠著許多開往香港的木殼客船,從開平、臺山、新會、恩平等地趕來的五邑人就在這里乘上小船,再轉乘大客船到中國香港,然后再坐火輪船到美國、加拿大等地。這樣的海路一般要走1~3個月,有些人不勝勞頓疾病,還沒到目的地就已喪命。
據稱,當時到碼頭上送行的大都是婦女和兒童,哭聲不斷,整個碼頭充滿離愁別緒,令人心酸。
江門五邑瀕臨南海,靠近港澳,是著名的僑鄉。早在16世紀中葉,江門就有人乘木帆船遠渡重洋,到南洋群島和南北美洲謀生。
鴉片戰爭后,列強入侵中國,偌大的中國國弱民貧,沿海一帶的人們不得不冒險去海外尋求出路,東南沿海大批人,特別是毗鄰港澳的江門五邑人出洋謀生。
直至上世紀20~40年代,還有大批江門五邑籍人為生活所迫,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做“苦力”。他們忍受屈辱,艱苦創業,積蓄起一些錢財后,積極支援祖國的革命事業和家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