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7 2005
《戰痘路上 你我同行》專欄真情謝幕
自今年4月本報與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戰痘路上 你我同行》專欄以來,廣大讀者積極參與,本報編輯部共收到來稿600多件,采用40余件。這些稿件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寫出了自身的使用體驗,有的取材于身邊親人使用后的喜悅。無一例外,這些來稿均寫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經專家評定,本次征文評出一等獎1名,獎現金500元;二等獎3名,各獎現金300元;三等獎5名,各獎現金200元;優秀獎6名,各獎現金100元。
獲獎者為:
一等獎:尚娜
二等獎:張玲、胡海林、陳時爽
三等獎:喬姍姍、廖永鮮、胡恒喜、王躍豐、劉喬香
優秀獎:羅嵐、曾利華、彭麗榕、趙暉、肖玲玲、濃慧敏
請以上獲獎作者攜帶本人身份證于11月20日到長沙市氵榮灣鎮通程商業廣場王老吉清熱暗瘡片形象代言人大賽決賽會場領獎。或在1個月內與組委會聯系,聯系電話:0731-2333686 7586117 -
10/28 2005
廣藥中藥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內領先
來源: 金羊網 更新:2005-10-28
經歷四年的建設,廣州藥業日前對外宣布,該公司利用6000萬元募集資金及2000萬元自籌資金建設的、全國最先進的中藥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項目已順利建成,該項目在上周已成功實現綠色青蒿素提取以及國家級新藥“風濕平膠囊”的產業化生產。這意味著廣州藥業向中藥現化代領域里全面沖刺的開始,也為廣東省打造醫藥強省的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
這座現代化的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今年上半年已全部通過國家GMP驗收,而所生產的藥品也已經拿到了正式的批文。據介紹,該基地主要以提高中藥質量為核心,重點研究和開發中藥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領域,即提取、分離純化和質量控制。目前,該基地已成功地將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大孔樹脂吸附分離技術,分子蒸餾等新型提取分離技術應用到了中藥新產品研究以及產業化的實際生產過程中。
超微粉碎技術則已成功地運用于靈芝孢子粉的破壁。該技術不但解決了靈芝孢子破壁難題(破壁率大于等于99%),而且把靈芝三萜含量提升到24.9%。自動化控制技術更是革命性地結束了傳統中藥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狀態,所有藥品通過密封的管道全程實現自動化控制。
而大孔樹脂吸附技術提取的有效成分高度聚集,雜質與傳統工藝相比減少15%以上。不但可以大大減少藥物的服用劑量,還可去除中藥的黑色素,徹底改變中藥制劑黑、大、粗的積弊。
未來發展科技領先
據廣州藥業總經理謝彬透露,廣藥集團已制定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即在2005年銷售收入的基礎上,每年要以超過30%的增長速度加快發展。在未來的“十一五”期間,廣藥集團的工業銷售收入要達到180億元左右。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主要依據對名優產品的二次開發、知識產權領域里的自主創新,并重點推進中藥大品種、大項目的發展。
楊榮明董事長告訴記者,從明年開始,廣藥集團要將科技投入占銷售總收入的不到3%,逐年提高0.5%,在十一五末期達到5%。他表示,隨著銷售收入的增加以及比例的提高,廣藥用于科技方面的投資將會增長,未來五年廣藥科技投入可望達到9億元的水平。
拳頭產品最先受益
目前,廣藥集團不少名優產品的老字號藥品均與該基地所屬的公司簽訂了產業化合作的協議。
據介紹,該基地與星群藥廠合作開展了夏桑菊的超聲提取工藝研究;與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進行蛇膽川貝液的二次開發;與廣州奇星藥業股份公司合作,對國家保密處方藥“華佗再造丸”進行二次開發;與廣州王老吉藥廠合作進行保濟丸系列產品的開發,等等。并承擔了廣州市十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廣州市名優中成藥指紋圖譜質量控制研究”。廣藥集團屬下不少企業老總非常興奮地向記者表示,有了基地所提供的高科技支持,公司經營業績在未來三年內翻一番完全沒有問題。 -
10/18 2005
江門日報:《嶺南藥俠》前日在江門電臺開播
2005-10-18 江門日報
江門日報報訊 10月16日,江門電臺在市區風貌街長堤青年文化廣場舉辦了長篇小說《嶺南藥俠》的開播儀式,1000多名電臺的忠實聽眾和市民參加了這次活動。江門電臺的主持人紛紛登臺亮相,表演了精彩的節目(如上圖)。臺下的聽眾和市民也踴躍參加游戲和抽獎環節以贏取獎品。江門電臺(FM100.2兆赫)從10月16日傍晚18:30開始,首播長篇小說《嶺南藥俠》。
這次江門電臺開播的長篇小說《嶺南藥俠》作了一次新的嘗試,就是和著名的企業合作,共同推廣本土的傳統文化。《嶺南藥俠》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名醫故事,以王老吉涼茶的創始人王老吉的民間故事為主線,內容涉及平瘟疫、肅貪官、打假戒毒、中西醫論戰、宮廷風云、整治邪教等,并自始至終貫穿了一個美麗動人、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是一部集故事性、藝術性、知識性、哲理性、觀賞性之大全的長篇佳作。因為故事里的主角——王老吉涼茶的創始人王老吉是江門市鶴山人,而故事里的很多情節也是發生在江門五邑,所以聽眾聽起來會有更多的親切感。(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梁綺樺)